導演:胡安

演員:Jared Harris、李玉生、劉佩琦、刑宇飛、方青卓

       在《影像時代中國電影簡史》書中的緒論開宗明義的就寫到「電影的意義來自多向度的文化及公眾領域的歷史想像和由以表達、探索與反映的社會空間。」似乎就道出了《西洋鏡》的影片內容與格局。特定的社會空間反映著時代與歷史的變遷,而這部談中國電影源起可能的電影,藉由中國北京的這個特定社會空間也反映著那個時代與歷史的變化,且帶有如「鏡中鏡」般似真實、似虛擬,但並非水乳交融,而是彼此相互不斷映出對方影子的趣味,如影片中雷門放映西方的喜劇影戲對照譚老闆的演出、雷門拍攝家庭的片段對照後來小劉想把「咱們的日子記在裡頭」的想法與作為……

       而從雷門所經營的「電影院」的發展也可發現與中國傳統說書茶館、看戲曲等娛樂場所間產生了一些區隔,傳統的茶館與娛樂場所中,社交的功能可能和聽說書、看戲曲等一樣重要,或許更為重要,故人們在其中邊看、邊聽(看與聽的內容也不見得都是台上說書或戲曲),同時也邊吃與邊說,這些動作讓台上的表演就如同只是搭配台下這些觀眾更真實、生活化的「表演」佈景般存在;而在電影院中,看電影成了中心,其他的活動如聊天、吃點心、喝茶都與之產生了分離,或者說變成了真正的周邊活動。直到電影映演、發展一百年後的今天,這樣的型態仍大致被維持著,甚至影響了人們觀看傳統或其他藝術表演的方式,這樣的過程是如何形成的是我覺得蠻想再深入了解的一點。

       另外,在看《西洋鏡》的過程中,Gibson所提出的機緣(affordance)理論時常會出現在我的腦海中,雖然Gibson所提的「決定工具最後功能者並非其物質性,而是機緣」是偏重生物身體與環境互動的關係,但與工具之互動,往往是在特定活動中發生的,故在這部影片中,電影做為一種傳播工具,它所提供的可以反映或創造歷史的「機緣」,如:提供以連續狀態組織事物的機會[1],都應該不只是身體和工具的關係而已,而是身體、心理、工具以及活動中各個環節協調互動的所形成的結果。


[1] 此機緣的舉例是參考鍾蔚文等(2006)對傳播工具所提供機緣之綜合整理表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ikymonmon 的頭像
    bikymonmon

    晴天,有時下雨

    bikymonm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